
台灣木材-國產材識別標章說明 
配合林業署推動國內生產木材認證機制,確認木材來源合法性。整體意象台灣自產木材概念為出發,藉由良好的生產流程規範,環繞形成一個永續循環的圈,傳達台灣森林永續經營的概念,並透過向上發展的枝幹展現台灣木材的擴散效益。其有計劃性的種植、固碳、疏伐最後加工製成台灣木材,並以利用再製成為各類木製品的過程,讓固定在木頭裡的碳不會跑掉而保存於都市生活之間,故此標章以永續(圓)為出發,透過發散的枝幹(樹幹)展現宏觀的阡陌網絡,探討”森林”與”都市”之間的互存共榮想法。
而人工林亦因計劃的再利用而達到永續再生,因此認明此標章即能消費環保愛地球,除了買到好產品亦能幫助生態平衡,對人體對環境都是能更友善,達到減緩温室效應符合環保的永續消費,此外在實質上,亦能藉由驗證的機制追溯非法盜木的破壞大自然行為,保障消費者權益。
The legality of the wood origin is approv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ertificating mechanism of the domestically-made wood promoted by Forestry Bureau.
The overall image focuses on the concept of MIT wood. The circle symbolizes concept of sustainability in the forests of Taiwan. The style of the upward developing branches symbolizes the extensive effects of the wood of Taiwan. The planned process from planting, carbon fixation, thinning, to the processed making into Taiwanese wood furniture puts carbon fixation into practice in the urban life. Therefore, the mark features sustainability (circle). The extended branches from the trunk display the grand crisscrossing network, which invites a discussion on the mutual reliance and profits between “forest” and “cities.” The purchase of the products with this mark means an eco-friendly consuming action. The certified mechanism can literally be applied to trace such nature-damaging behavior as illegal wood poaching to guarantee the consumer right.
後疫情時代的國產材: 從單品到空間,打造純木質感的永續未來
2020年Covid-19肆虐全球,給人們帶來各方面的衝擊和省思,包括過度仰賴進口資源的風險。曾是戰略物資、更是民生必需的木材,正是顯例。利用臺灣人工林的好處,除了木竹材本身的供給外,還有循環利用、降低碳足跡、促進產業發展等多元效能,如何活絡沉寂已久的臺灣人工林永續經營,需要全民一起參與。今(23)日下午2時在臺北市中正區「鬧咖啡」,林務局以「後疫情時代的國產材」為主題舉辦交流會,邀請木業、設計、工藝領域專家,加上學界及主管機關,分別從供給、需求、規劃的角度出發共同發想,與社會大眾分享,期能一同走向臺灣人工林經營的永續未來。 […]
國際木材大漲與進口替代需求──後疫情時代的「國產材」機會/柳婉郁、李天裕
新聞來源:農傳媒 文/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教授柳婉郁、博士生李天裕 逛進居家賣場欣賞琳瑯滿目的木製傢俱,總會提醒自己:臺灣對原木料的供需量還是很大。2020年受武漢肺炎疫情影響,北美地區木材無法順利出口、美國房地產火熱刺激蓋房,影響世界木材供應鏈,國際木材價格大漲,長期倚賴進口的臺灣也開始關注國產木材替代進口的可能。 […]
百年大計|國產材進行式
2017年開始,林務局宣示推出國產材元年,用意希望台灣應該負責生產一部分自己所需要的木材,包含竹材,替代過去對熱帶國家進口木材的仰賴。 其實台灣也有林業生產,我們生產性人工林大約27萬公頃,私有的人工林,面積大約13.6萬公頃,為什麼種了那麼多樹,年平均產量只有3到5萬立方公尺? 生產成本高,價格上,就難以與進口材競爭;材質上,台灣人工林只有數十年,胸徑偏小。另外,進口材的材質特性,在包裝上有完整標示,但國產材這方面的資料還不足,導致設計師無法掌握材質特性,不敢貿然使用。種種因素限制了國產材的發展,在林業單位推動下,如今,這些限制,是不是一一找到解方了呢?國內想要推動國產材還有哪些困難?等待克服呢? […]